作者:李冠林 | 感悟 |
(更新与2023.1.8,9:08)修改错别字,修饰陈述。
(更新于2023.1.1,22:17)一位好友提早看了上面的“温故”篇,他送了我一句由村上春树让其变得知名的佛语“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我想我的好友是想要告诉我,在有限的时间内“get the things done”是一种“pain”,但这世上的成长总是伴随着“pain”的,然而,我却可以选择乐观,而非感受“pain”所带来的“suffering”。
2022,祖国大地发生了许多事,光怪陆离,酸甜悲欢。置身事外的我,总是少了些思想觉悟。书读的少,各路新闻也不多见,眼界狭窄,也就变得中庸与后知后觉。所以要感谢这个和平的年代和生养我的父母,才能让“迷糊”的我不至于品尝悲苦。然而,回首看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因为我的慵懒而变得贫瘠且缺乏生气。再瞅瞅身边认识的朋友,有持续求学、不断突破自己作出有影响力学术工作的,有去高校任教延拓科学与技术疆界的,有去躬耕初等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年学生的,还有去创业公司尝试撬动社会生活固有运转模式的,我羡慕且佩服她(他)们找到了自己下一阶段甚至是一辈子值得追求的事业,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在为身边的人,甚至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而践行着。
2022上半年,我完成了学生生涯的第二篇学位论文,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学术界来到工业界,来到京东;2022年下半年,在轮岗近6个月后,逐渐感受到了新平台带给我的纷繁复杂却丰富多彩的问题场景,从京东科技的风控模型部、京东工业的数据与智能组、京东零售的广告投放组轮岗下来,还是打算定岗风控模型部。该选择的原因主要是:
上述原因的陈述算是中肯的,由于我希望未来的工作是充满挑战的、在一定自由度下不断学习、思考、探索、沉淀的过程,我的选择或许能较大程度地达我所愿吧。
2022年六月起,在毕业与入职的间隙,我重新开始“正儿八经”地用notion记录阅读、研究、写作计划,然而,直到昨天为止,这些计划却几乎“全军覆没”,我想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首先,这些计划按照相似条目进行粗略聚类,可大致罗列如下:
上述计划条目背后括号中的得分为其完成情况的大致评估,评分范围为0-10,0分代表“未开始”或“刚开始”,10代表“已完成”。
仔细想想,完成情况如此糟糕的原因有:
所以,仔细想来,对于我来说:首先,从性格上看,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追求短频快,需要做长期的、打动我的事才能更加有恒心与韧性;其次,要逐渐建立起对“某某”方向或主题的追根溯源能力,逐渐将知识或问题的根源与历史认知体系健全起来,但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上,也要习惯知识的解耦与层次性,更快速且独立地习得新知识;最后,目标的可达成性与达成时间开销要经过仔细的评估,而非来自一时头脑发热或一腔热血。
2023,希望做事能更有条理,上图中呈现了一种条理,一种所谓的“meta plan”,并且还在“便签”区域罗列了部分具体的内容项。该图中的(A)-(G)是我所思考的“元计划”,即2023具体计划的指导原则。它们分为三个层次,Level 1 –> Leval 2 –> Level 3,每个层级由大写字母编号的“事”,以及连接“事”与“事”的带有语义的边所构成:
基于上述“meta plan”,可以有如下图所示的几条“事”链,其标准作业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也被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无论落地类还是探索类的“事”,都存在立项、执行、验收等过程,可以严格遵循项目管理的原则与逻辑。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管理学的知识也有必要在未来进行补充。
我想,结合23年定岗后可能的工作状况、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关于个人“知识”成长的目标,可以具体讲讲今年的几个较为明确的核心(机器学习)主题,以及现阶段我所认知的它们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以上三个主题中的“分布外检测”与“数据漂移”有着较强的落地场景和应用需求,需视时间成本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实践,“可解释性”则更偏探索一些,可以更多关注范式、算法与理论的创新。
2023年对我来说也意味着特别的一年,30而立,用周国平先生在《人生因孤独而丰盛》中的话来说便是:
“孔子说:‘三十而立’。我对此话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进入中年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想做怎样的事了。”
他接着说:
“当然,‘三十’不是硬指标。但是,‘立’与‘不立’是硬道理,无人能够回避。一个人有力‘立’,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
本博文的上文主要从回顾过去,与计划未来着眼,讲到了作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应如何自我成长的问题。但作为儿子与社会公民,未来作为丈夫、父亲的角色,应该遵从何种原则,如何履行责任、创造个人价值呢?关乎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我在去年9月的博文“开始记录更多”中有过“宏大”的设想,当时探讨的长期目标便是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个维度。其中关于“知识传播”与“教育改革”的想法或许是最打动我的主题,因为它们关乎年轻人,而我越发觉得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人类的美好梦想需要一代一代去接力。
除了上述利他价值的实现外,对于我的父母——最最亲爱的身边人——我也希望首要能践行所谓的“孝”吧。一个人若都不在意小家,而去在意大家的话,我想对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当然,可能受年代的局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认为在当下,只有首要爱父母才能推而广之到利他主义、到为社会贡献个人价值。但如何爱父母却是一个需要花时间思考问题,我的思考大致可简要列举如下:
花了快两天时间,差不多把我认为一定要写的内容粗略的写过一遍,作为2023年开始的音符,希望能时常回过头来看看最开始都写了什么,也希望未来的写作所传达出来的内容能更加“consistent”,不管是延续还是颠覆都要有其逻辑和历史溯源性。
[1]. Is Out-of-Distribution Detection Learnable, NeurIPS 2022.
[2]. paper-jam/Detection of distribution shift.
[3]. Impossibility Theorems for Feature Attribution, Dec.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