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冠林 | 感悟 |
(更新于2023.1.1,22:36)在作者旁添加博文关键词,在正文中添加
我的朋友知道我很喜欢音乐,正在努力成长为一个深刻的音乐欣赏家;这里如果有前奏乐曲的话,我希望能播放最近刚听到的一首来自琼尼•米歇尔的《Both side now》,这个YouTube的版本由我很喜欢的一位指弹艺术家Emil Ernebro编曲,不过原曲歌词更有哲学意义。
2022年4月11日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虽然已经打算去工业界,却又开始在学术与非学术路线上思考与纠结。7月28日入职JD,开始管培生轮岗的旅程,至今天也快一个半月,曾同好友所说的“在工业界做学术研究的奢侈性”[a]在今年的行业大环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脱离了毕业压力的我,在这几个月的经历中,也渐渐地开始从认知上跳脱出之前的矛盾。长期来看,阶段性的选择可能不会引发蝴蝶效应,长期追随的内心思想、信念与人生态度会引导某种路线。不过,就像层次生成式模型[1]一样,具体耕耘的“场”可能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但是内在的精神特质是始终如一或缓慢变化的。
这篇博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分为下面两个部分:
就在一个月前,我可能还根本没有勇气去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没有用心去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你是读者,你此刻被问及“你有长期目标么?如果有都有哪些?”时,你能如数家珍般讲述出来么?博文写到这里,我开始尝试把最近的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汇总一下,尽量简洁、清晰地写在下面:
上面G1可能有许多具象的实现形式,例如:
另一个较为基础的长期目标是:
上面G2也会有许多具象的里程碑,例如:
最后一个或许是最为长期的目标是:
这个长期目标可能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但这或许是需要一个人去开启的吧。当然,我相信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人正在这类事业上耕耘着,例如在AI领域的吴恩达等人之于教育,Yoshua Bengio等人之于气候变化。如前面的G1与G2一样,G3可能会具体体现在一些创业项目上:
关于G3,上述罗列的4条陈述可能存在缺乏行业实践的幼稚与天真,请各位读者朋友谅解。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认识过程中,有更深刻且有效的想法出现。
说罢长期目标,最后再谈谈开启新博客页的动机吧。我同样试着简洁地罗列一下:
新博客页的内容应该会涉及:
因为我会根据不同受众在中文协作和英文写作中来回切换(例如偏随笔的时候用我的母语中文写,偏专业性的时候用英文写),但又希望用某一语言写作的内容能同样有另一语言的版本,我会使用自己训练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对中文或英文内容进行翻译,将其直接作为另一语言内容的同步。
因为我博士阶段主要做神经机器翻译这块的研究,但那时候的研究更多偏向于神经机器翻译框架的可解释性,通过我自己训练的模型进行内容产出这一形式可以辅助我加深对神经机器翻译应用能力的认识,特别是在持续学习[3]场景下如何遗忘与学习“新知识”。
注. 通过对翻译内容进行人工编辑,可以搜集后编辑数据,从而作为训练语料。
另外,我希望博客文章能打上标签,方便做分类,这可能需要对原始的Jekyll模板进行修改,这方便问题会尝试在后面的日子里找机会解决。
最后,以最近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李小龙所写的《生活的艺术家》前言中的话做结尾吧: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李小龙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有艺术家的一面,探寻自我,达成所愿。
[1].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ing, Wikipedia.
[2]. Mathematical maturity, Wikipedia.
[3]. Continual Lifelong Learning with Neural Networks: A Review, arXiv.v4 Feb. 11 2019.
[a]. 我的一位好友说,这里应该改为“在工业界自由自在地做学术研究的奢侈性”。